前一段,为了解决研究所工作午餐问题,大家提议买了一个多功能电饭锅,虽说不是名牌,但从说明书上看,这家公司不仅实力雄厚,连老板也“亲自”是位发明家,很令人刮目相看。直到有人发现说明书上的一个错字,才灰了心,讥笑说:“那位发明家大概是位暴发户!”-----那番布局谋篇的心机成了枉费。一般来说,消费者未必都如此细心,但这类事难免要失去一些细心的消费者。由于工作关系,有位同事还就此写了一篇讨论文章,题目是《假如海尔印错一个字》,她的观点是,海尔宣传品偶尔出现个把错别字,但人们不会因此去怀疑张瑞敏的学问,对海尔形象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观点恐怕连张老板也未必认同,但“小错误”对大、小公司的影响确有不同,这是个很有趣味的事儿。
然而,无论大公司还是小个体,都不会说细节问题是无关紧要的话。实践中,也确实有许多因为“细节”而抓住发展机会的案例,有更多因为“小事”而导致事业转向衰败的故事,给人们的警示太多了。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面对挑剔的消费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几乎成了都在恪守的信条。如果因为管理一时疏忽造成了一些小失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说实在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关键是并非所有的老板都能辨别清某些“细节”有不同的看法,这取决于老板的素质和观念。工作中我接触的中小企业较多,遇见层次不高的老板,真有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比如企业标徽,有的老板把它当成第一脸面、头等大事,设计起来不数易其稿总不放心,尽管最终还要回过头来确定第一或第二个。有的老板倒爽快利落,干脆让你从标志图集里随意选个“顺眼”的,连改动都嫌麻烦;建章立制,制度上墙,大多公司把这当成搭建管理框架的基础,而有的公司,尤其某些私营企业,只要老婆管帐,别的都视为摆设。这当然是些极端化的反面例子,但老板们对于“细节”的不同认识却是个忽视不得的“细节”。日本某大公司总裁要求稿纸两面用,来培养职员的节俭作风,为此还要亲自检查大家的字纸篓,这件事在他心目中肯定不是什么细枝末节的“小事儿”。那么,到底哪些细节是大事,哪些细节可以忽略呢?这实在是要因地制宜,就事论事了,很难找到一个尺度去衡量。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有的老总提出“管理无小事”,这是很可钦敬和借鉴的,举轻若重,一蓖子刷下去疏漏自可避免。
但问题又出来了,过度地重视细节又容易形成片面的判断。有家知名公司在聘用职员进行面试时,故意事先在地板上丢张稿纸之类的东西,用来考察应聘人员的细心程度,一时被传为佳话,引得许多企业争相效尤。公司管理严谨到如此程度,其精神因可称道,但仅凭这一细节来为一个人下定论未免有失全面。尤其对于不同公司,招募不同人才时,在这过程中恐怕要失去一些真正的人才,那捡纸片的幸运者未必就是您的最佳人选。一个英雄尚不能以成败而论,何况那个很偶然的细节呢?尤其在用人上,“大礼不拘小让”的原则是很可取的。因某一细节而选中一得力干将的故事常出现在电视剧里,在现实中,就像一见钟情的爱情一样,能不能白头偕老凭运气去吧。
有时候,细节就是机遇,机遇又总青睐有准备的人。有一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我有一位搞木材生意的客户,与京北某公司签订了定货合同,全部货款都打了过去,可对方总以货源紧张为由迟不发货,连派几名业务员都无结果。老板向我问计,我也束手无策。后来还是他亲自带上礼品找到供销处长家,处长待理不理,被下“逐客令”的时候,他发现屋角竖着一根鱼竿,便搭讪说:“处长也喜欢钓鱼呀?”这一问算是话逢知己,结果二人在当地连钓七天鱼,还是处长搞得免费票。七天只字未提发货的事,老板硬着头皮问了问,处长轻描淡写地说:“估计该到了。”老板抽个空儿偷偷往回打个电话,那些货果然早已到了。——我不是要大家去学钓鱼,去搞这种被称为不正之风的事,但可以从中有所启迪。媒体不时有“暴发户”的报道,甚至看新闻联播看出一笔大生意来,假如没有平时“钓鱼”的爱好,这些“暴发户”怎么也不会看到“鱼竿儿”这个细节而抓住机遇。
能发现细节,又能处理好细节,是需要点功底的,这功底就是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借鉴能力等的综合素质。说到底,决定企业兴衰的并不是什么“细节”,而实在是经营者自身。
来源:全球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