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躯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队伍,有五虎上将张飞、关羽、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爆燥,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都给蜀汉一次次致命的打击。诸葛亮说:"此病不在兵寡,在主将而!"可惜蜀汉除了诸葛亮一个外,再无其他主将可用。所以诸葛亮只得让关羽守华容、荆州,让马谡守街亭,让刘封、孟达守上庸。而这些人连连违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等政策,甚至包括刘备在内。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汉人才状况诸葛亮非常清楚,但并没有引起对诸葛亮选拔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那么领导为什么必须培养领导人才呢?首先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因为无论自己将来是否晋升或退位,总是需要人接替,且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次,聪明的领导,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除依靠自己的才智之外,更重要是借助别人的力量。遇到困难,领导不懂时,知道如何获得别人的援助,即使自己懂,也要避免事必躬亲,过分劳累,领导者应当只做那些别人不会做的事。所以领导除自己不断充实知识外,更应随时培养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才,努力将其塑造成能干的人才;第三,培养人才,对于被培养人而言是一种激励,这使被培养人更愿意努力工作,报答领导提携之恩;第四,培养人才有利于加强下属的参与管理,增强下属主人翁精神,有利于组织推行新政策,改变下属陈旧不良的工作习惯,让下属觉得受到领导重视。第五,培养人才,有利于将繁琐的工作交予下属完成,领导可抽出更多时间从事组织的战略及策略研究。
从诸葛亮培养人才,提醒我们培养人才应当注意:
1必须唯才是举,大担提拔超过自己能力的人才
诸葛亮也重视提拔人才,他从下属中提拔了蒋琬、费一 、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说白了多是些歌功颂德、保守有余的庸吏。蒋琬执政,"为尚书令",与群僚相处,"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一切如旧,毫无作为,却连年晋升,直到"加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督军来敏亦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后来敏"坐事系狱",也不加罪,真是一个不讲法制的"好好先生",又哪能算一个称职的重臣? 费一为魏之降人所杀,杨洪只是个人怀有对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见在太守任上有所作为。诸葛亮所收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虽与费一"共录尚书事",但矛盾突出,费一每每"裁制"姜维的"兴军大举",姜维"本羁旅一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朝廷昏暗,宦官黄皓弄权,竟阴谋废掉姜维,致使姜维在"自危"中不敢再"还成都",继续诸葛亮不切实际的北伐政策,终死于钟会之乱,无有作为。陈寿在三人"传"后"评曰":蒋琬、费一"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全凭自己的好恶提拔人才,并且所提拔的人才基本上是庸才。
2 领导不能公开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
嫉妒别人才能,特别是比自己高明的人,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领导不能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即使有这种心思,应将其变成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因为领导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只要能驾驭下属即可。在这方面诸葛亮与汉高祖刘邦相差实在太远,刘邦深知自己用兵不如韩信,决策不如张良,理政不如箫何,然而他成功驾驭这些人才,终成霸业。但诸葛亮却不能善待,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一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像李严、廖立、魏延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杀戮的结局。与周瑜关系更是表现淋漓尽致,周瑜因嫉妒诸葛亮才能,自信不足,故每次用计时,总是派鲁肃了解诸葛亮想法,诸葛亮棋逢对手,爱表现,故差点被周瑜杀害,伤及孙刘联盟。诸葛亮本应大智若愚,至少应装出大智若愚,谦让周瑜,维护孙刘联盟大局,何必在向周瑜炫耀自己的才华。在三国,曹操嫉妒杨修也是一证。所以,领导培养人才,妒贤嫉能是大忌,因为这种肚量,放在吸引、提拔或培养人才过程中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3 允许人才改过自新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旨,"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李严闻亮退军,故作惊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后主刘禅,言"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章证,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心,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天雨,运粮不济,虽罪不可恕,但情有可原。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以众将要求,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士",假旨严惩,将李严废为平民,"徙梓潼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实为可惜。习凿齿亦言"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显然是不智之举。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然李严、马谡对于蜀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李、马之错诸葛亮本人也应负领导责任,况且蜀汉人才不多,不给这些人改过自新戴罪立功,在领导用人上也是不智之举。
4加强人才锻炼提高
诸葛亮个人聪明才智无与伦比,但疏忽对下属的培养锻炼,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则是绝对不抵抗"只要输,不要赢"的将令,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专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正如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曾国藩也认为:"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 "人存而后政举""将欲维持成法,所须引用正人"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诸葛亮的教训不得不引以为戒,领导只有提拔人才,善待人才,锻练人才,任用人才,军队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强盛。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岳麓书社,1998
[2]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M].湖南.岳麓书社.1989;
[3]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4]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 襄人.为官经[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6] (唐)吴兢.帝王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7] 张向前.曾国藩人才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6)56-60;
专栏地址:http://manage.org.cn/column/zhangxiangqian.asp
EMAIL:xqzhang1998@163.com ;xqzhang@hqu.edu.cn; xqzhang@mailst.xjtu.edu.cn
作者简介:张向前,亦名张退之,张退知,男,汉族,律师,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经济学硕士,管理信息工学国际经济法法学双学士,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教研室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福建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客座教授等。97年以来在《经济管理》、《统计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人才战略与中华经济研究》专著1部,有5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杂志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项,主持香港中文大学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省级科学课题1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