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蔬菜贸易以出口为主, 进口较少。主要出口市场有日本、韩国等国以及中国香港特区。近10 年来韩国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蔬菜出口的第二大贸易对象国。同时,中国蔬菜在韩国蔬菜市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系统分析中韩两国蔬菜贸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对中国蔬菜进一步开拓韩国市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韩国农业及蔬菜生产发展特点
( 一) 韩国农业发展特点
1. 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60 年的40%降至2003 年的4.1% ; 1970—2000 年间, 韩国总人口增长了1 500 万, 但农村人口却下降近1 000 万, 农业就业人口从1970 年的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降至2004 年的8.1% ; 2003年韩国农业经济增长率为- 7.1%, 与3.1%的GDP 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
2. 韩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下降而不断加强 在农业开支占整个政府开支比重不断上升的同时, 包括农业贷款在内的政府对农支出占农业GDP 的比重也从1985 年的12%上升到1997年的37%。保证优质高效和进口替代的园艺作物( 包括蔬菜) 的发展是韩国政府的农业发展目标之一。
3. 韩国农业生产及其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①作物生产、尤其是传统种植业产品比重下降,优质高效作物( 如设施园艺作物) 比重上升; ②农场规模较小( 平均不到1.5hm2) , 以专业化和兼业化生产结合为主。其中温室蔬菜和畜牧业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 ③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其农业人口中年龄超过50 岁的比例从1970 年的不到20%上升到2002 年的72.6%; ④畜牧业发展快但渔业增长相对缓慢。
4. 韩国已成为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 近年来,虽然韩国总体进出口贸易顺差从1995 年的17.43 亿美元增长到2002 年的63.54 亿美元, 但农产品贸易逆差却呈上升趋势: 从1995 年的5.42 亿美元增长到2002 年的16.73 亿美元。作为农产品净进口国, 韩国从中国进口额较大的农产品主要包括谷物、蔬菜、豆类和水果等。
( 二) 韩国的蔬菜生产与消费
近10 年来, 韩国的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在20%左右。韩国的蔬菜品种主要有大白菜、番茄、萝卜、洋葱、大蒜和红辣椒等。番茄、黄瓜、草莓、胡萝卜、莴苣和菠菜等以温室生产为主, 并且温室蔬菜的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 而大白菜、萝卜和大葱等主要在大田生产。韩国政府确定的蔬菜重点发展产品是番茄和新鲜辣椒。韩国蔬菜的人均年供应量1999—2002 年间平均为121.1kg ( 据FAO 数据计算) 。而韩国国内的蔬菜人均消费量由20 世纪70 年代的60kg 上升到21 世纪初的150kg 左右。
二、中韩蔬菜贸易发展现状与特点
1、中国向韩国出口蔬菜现状
(1)总体出口情况 近几年在中国蔬菜出口总体呈上升势头的同时,出口到韩国的蔬菜无论是出口额还是出口量,占中国蔬菜总出口的比例仅次于日本列居第二位。平均而言,2000-2004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蔬菜数量和金额占中国蔬菜出口总量及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69%和6.31%。多数年份中国出口到韩国蔬菜的综合平均价低于中国蔬菜出口总体综合平均价格水平。
(2)出口的品种结构 2002-2003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蔬菜主要以鲜或冷藏类蔬菜为主,其中出口量近万吨的主要品种包括洋葱、大蒜、胡萝卜及萝卜等食用根茎类和辣(甜)椒。出口的干制蔬菜类则以赤豆、未列名脱荚下豆、未列名下蔬菜及什锦蔬菜等为主。加工马铃薯、冷冻蔬菜在韩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也较好。
2、中国蔬菜在韩国进口市场中的地位
(1)韩国蔬菜总体进口情况 虽然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蔬菜占中国蔬菜总出口的比例仅在5%-8%之间,但韩国从中国进口蔬菜金额呈增长趋势的同时,来自中国的蔬菜在韩国蔬菜进口市场中的份额也占到65%以上(以1999-2004年平均数计),其中不包括蔬菜加工品。研究表明,近几年中国蔬菜在韩国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美国而成为其蔬菜进口的最大来源国。
(2)韩国蔬菜进口的品种结构 就(食用蔬菜、根及块茎)蔬菜而言,韩国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主要以鲜或冷藏类蔬菜为主,其中以胡萝卜等食用根茎蔬菜,结球甘蓝、菜花及其他食用芥菜类蔬菜和蘑菇及块菌,洋葱、青葱、大蒜等葱蒜类蔬菜为主。
1999-2003年期间,在韩国加工类蔬菜进口中,从中国进口比例平均为20%左右,但从中国进口的HS2003(非醋制或保藏的蘑菇及菌块)类蔬菜占韩国市场的94.23%。
三、进一步开拓韩国蔬菜市场的对策建议
据联合国统计司提供的资料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销往韩国市场的蔬菜出口额占中国蔬菜总出口额的比例在年份间有所波动,但韩国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蔬菜出口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重要的现实市场。
1、中国向韩国市场出口蔬菜的优势
(1)地缘优势 中国蔬菜出口到韩国的运输距离较短,比向其他国家出口在保鲜和运输环节中的风险相对较小,有利于中韩进一步发展蔬菜贸易,特别易于扩大中国新鲜蔬菜向韩国的出口规模。这也是中国蔬菜在韩国蔬菜进口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作为邻邦,中韩在饮食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相融性,随着两国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对韩国蔬菜的市场需求特点和居民消费偏好的熟悉程度也将日益加深,因而,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来较好地满足其市场需求。
(2)价格竞争力相对较强 以大蒜出口为例,大蒜在韩国首尔市场的平均批发价格(均按当时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在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上半年之间,最低时是2002年9-10月的9.64元/kg,最高时是2003年4-5月的12.35元/kg。而同时期北京市场的大蒜平均批发价格最高时也只在1.5元/kg左右(依据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计算)。静态看,韩国首尔的大蒜价格是北京的6倍多,即使考虑产品质量差别和出口运输费用,中国的大蒜在韩国市场仍有较强的价格优势。中韩蔬菜贸易规模扩大主要源于两国间产业成本差异和围绕产品供求等因素形成的价格差异。
(3)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特征明显 中韩两国通过蔬菜贸易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如韩国在蔬菜育种、加工、流通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中国拥有比较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类型较多的气候资源,在蔬菜生产品种的多样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而双方都能从合作和贸易中受益。
2、中国向韩国市场出口蔬菜的不利因素
(1)贸易壁垒使中国蔬菜出口障碍有所增加 中韩两国的经济毕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贸易的扩大难免带来摩擦的增加。中韩两国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类似性,由此导致其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这加剧了两国农业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韩国政府也担心增加进口中国农产品会冲击韩国的农业生产。为保护本国生产者利益,韩国利用不断提高的技术标准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在蔬菜贸易上,韩国采取不断变动蔬菜农药残留指标的措施限制进口,最高时限制指标可达到200多项。如1999年韩国因中国大蒜进口量激增而采取了临时保障措施,对进口中国大蒜加征28.5%的临时关税。临时保障措施取消后,韩国农林部于2002年8月27日向关税厅提出议案,要求将原产于中国的新鲜冷藏蒜米(HS-07032010)、新鲜冷藏蒜头(HS-07032000)、临时浸泡储藏大蒜(HS-07119010)和脱水大蒜(HS-07129010)4个品种列入通关前税额审查对象商品。目前,对于中国出口量较大的大蒜类,韩国已经指定冷冻大蒜(HS-07108020)和醋腌大蒜(HS-20019090.60)为通关前税额审查对象和社会关心产品。同时不分原产地实施通关前税额审查的蔬菜产品还包括脱水葱、生姜、洋葱、冷冻辣椒等。
(2)信誉问题 中国出口蔬菜的部分产品质量问题和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着中国蔬菜质量的整体信誉,加之韩国媒体的一些宣传,影响着普通民众对中国蔬菜的消费需求心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蔬菜进一步开拓韩国市场。
(3)韩国农业补贴问题 韩国对农业提供大量的补贴。OECD的研究显示,韩国60%以上的农业收入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如2002-2004年农业生产者得到的支持占农业收入的比例(PSE%)平均高达63%(0ECD,2005a)。高额补贴政策既不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业贸易与发展环境,也严重损害了中国农业的利益,成为影响中国蔬菜产业和其他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不利因素之一。
另外,优质高效的设施园艺业在韩国种植业中比重较大,保持园艺作物的优质高效和逐步实行进口替代是韩国政府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如果中国不及时调整蔬菜产品的出口结构,搞好与韩国的错位经营,将明显影响中国蔬菜的出口力度。
3、中国继续开拓韩国蔬菜市场的主要对策
(1)通过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国际分工的贸易优势,强化双方的优势互补 即借鉴或利用韩国在蔬菜育种、产后加工、物流技术先进等优点,结合中国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和多样性的气候资源优势,以及露地蔬菜种植的相对低成本优势,整体提高中国蔬菜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
(2)在蔬菜出口主体自身强化产品质量管理的同时,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等组织 通过协会等行业组织强化行业监管力度,避免无序而恶性的竞争,同时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加强中国蔬菜产品在韩国市场上的促销宣传力度,以突破其宏观上的技术壁垒和微观上的居民消费心理壁垒。
(3)充分利用绿箱政策以及相应配套的金融和财政支持政策 通过给予蔬菜出口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宽松的要素(如资金、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等)配置环境,促进蔬菜出口主体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结合韩国蔬菜消费需求特点,继续发挥地缘优势和品种优势,搞好新鲜蔬菜的出口 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已有的蔬菜品种在韩国的市场地位,同时要结合韩国市场蔬菜需求动态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在出口品种结构上以产品的差异化经营降低蔬菜出口的市场风险。
出处:李磊摘编自《世界农业》2006.5
作者:刘瑞涵 李先德
作者单位: 北京农学院经贸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