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昌根
引言
以1992年中韩建交为契机,中韩两国在政治上携手共进,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共享其美,开创了中韩交流与合作的新时代。可将中韩两国关系的现状概括为:两国政治外交关系日趋成熟,两国经济合作日趋密切,两国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当然,在中韩双边关系的展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关系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总括性考察[1]。
1.中韩政治关系日趋成熟
中韩建交对于中韩两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中国促进经济发展与统一事业,有助于韩国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有助于整个东北亚实现和平、稳定与繁荣。
不仅如此。对韩国人来讲,中韩建交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历史上与中国长期的“册封朝贡”关系,经常遭受强国侵略和蹂躏的历史,尤其是1910-1945年期间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悲惨历史,使得广大韩国国民在心灵深处最在意的事情之一是国家的独立自主。因此,中韩建交被韩国人看作是以平等、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资格建立同中国的现代政治外交关系的划时代事件;韩国广大国民、有识之士和有远见的政治家都非常珍惜中韩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建交后,通过中韩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发展。
第一,中韩两国关系被定位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11月,韩国总统金大中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江泽民主席同金大中总统举行会谈,双方商定,“着眼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之后,两国领导人多次表示,将中韩两国关系推向全面合作关系。2003年7月,韩国总统卢武铉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行会谈,发表中韩联合声明,“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并宣布,以联合国宪章原则、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精神以及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面向未来,建立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3]
第二,自从1992年中韩两国外长签署的“中韩建交联合公报”公布以来,中国力求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支持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的立场始终未变,而韩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也始终未变。这就成为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三,中韩两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密切合作。过去的10多年间,中国通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中国”合作机制,改善中印关系和中俄关系,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基本确立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但是,东北亚地区仍然不稳定。“朝核”问题成为威胁东北亚地区稳定和安全的核心问题。就韩国而言,“朝核”问题直接关系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以及韩国的国家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确保朝鲜半岛无核化地位、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符合中韩两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中韩两国在为解决“朝核”问题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北京六方会谈)中一直加强协调与合作,为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做出了贡献。尤其在朝鲜外务省于2005年2月10日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并无限期中止参加北京六方会谈以来,中韩韩国为避免朝鲜半岛事态恶化、恢复北京六方会谈进行各种努力。
第四,中韩高层互访与会晤频繁。1992年8月至2004年8月期间,访问韩国的中国高层领导共有15人次,其中包括这一期间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历届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和外长等,而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已表示适当时候访问韩国;同期,访问中国的韩国高层领导共21人次,其中包括这一期间的历届总统、国会议长、国务总理和外长等。此外,两国领导人利用出席国际会议等机会也经常会晤。可见,中韩两国都非常重视双边关系。通过经常的互访与会晤,两国领导人深化相互理解,加强相互信任,有力促进了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顺利发展。
此外,中韩两国在军事、刑事司法、反恐等领域经常进行交流和合作。
2.中韩经济合作日趋密切
在悠久的中韩关系史上,直到19世纪末为止,中韩两国主要以“册封-朝贡”方式维系政治关系,主要以“朝贡-回赐”方式维系经济上的官方贸易关系[4]。这种经济关系虽然也为当时的中韩经济交流做出了贡献,但是其范围和规模非常有限,难以惠及两国广大人民。
1992年的中韩建交从根本上改变了中韩经济关系的性质和格局。中韩贸易关系由传统社会的“朝贡-回赐”关系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平等交易关系,由官方贸易为主转变为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并驾齐驱、以民间贸易为主。在短短的10多年内,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对象国、最大进口对象国、最大出口对象国、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来源国、第3大贸易对象国和进口对象国。最明显的是两国贸易和韩国对华投资迅猛发展。
两国交易量迅速增加。据韩国银行提供的数据(详见表1),中韩进出口总额1991年44亿美元,1992年64亿美元,2001年315亿美元,2002年412亿美元,2003年570亿美元,而根据韩国关税厅提供的数据[5],中韩进出口总额2004年增至794亿美元,达到1992年的12.4倍,占2004年韩国进出口总额4787亿美元的16.6%。人们预测,2005年中韩贸易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韩国对华投资增长迅猛。中韩建交前,韩国只有对华间接投资,建交后韩国开始对华直接投资。投资地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遍及全国各地;投资方式由委托加工
年度 |
1991 |
1992 |
2001 |
2002 |
2003 |
韩国对华出口 |
1,002,511 |
2,653,639 |
18,190,190 |
23,753,586 |
35,109,717 |
韩国对华进口 |
3,440,548 |
3,724,941 |
13,302,675 |
17,399,779 |
21,909,127 |
韩国出口总额 |
71,870,121 |
76,631,515 |
150,439,144 |
162,470,527 |
193,817,442 |
韩国进口总额 |
81,524,856 |
81,775,257 |
141,097,821 |
152,126,153 |
178,826,658 |
韩国对华顺差 |
-2,438,037 |
-1,071,302 |
4,887,515 |
6,353,807 |
13,200,590 |
韩国顺差总额 |
-9,654,735 |
-5,143,742 |
9,341,323 |
10,344,374 |
14,990,784 |
(资料来源:韩国银行驻北京办事处李东泫先生于2005年1月11日提供。)
到直接投资办企业;投资产业由制造业到第三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投资规模由小到大。据韩方统计[6],韩国对华投资,建交之前累计只有101项、6500万美元,建交后迅猛发展,截至2004年6月,累计9900项、90亿美元,分别为建交之前的98倍和138倍。韩国对华投资额2003年仅次于香港、维尔京群岛和日本,而2004年又把日本甩在后面。若考虑香港和维尔京群岛的特殊地位,韩国实际上已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韩国从中韩贸易中获取巨大贸易顺差。1998年后,韩国在中韩贸易中的顺差一直增大。据韩方统计(参看表1),韩国贸易顺差总额、韩国对华贸易顺差、以及韩国对华贸易顺差在韩国贸易顺差总额中所占比率分别是:2001年为93.4亿美元,48.9亿美元,52%;2002年为103.4亿美元,63.5亿美元,61%;2003年为149.9亿美元,132.0亿美元,88%;2004年为297.5亿美元,202亿美元,68%。
中韩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正在加深[7]。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随着外国对华直接投资急剧增加,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在中国进出口中所占比率急剧增长,而且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中所占比率也急剧增大。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率急剧增长,2000年后已超过50%,中国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东亚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进行加工,将成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电脑、IT等尖端技术产品中加工贸易类产品现已约占90%。结果,在这些行业中,一方面,中国的对外出口不仅依赖于相关产品的海外市场,而且依赖于来自海外的进口;另一方面,韩国对华出口与中国对外出口之间的联动机制制约着韩国对华出口;中国出口增长,韩国对华出口也增长;反之亦然。
3.中韩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中韩文化交流史上,虽然不能否认韩国文化向中国的传入,但是中韩文化交流的主流是中国文化向韩国的传入。韩国从中国吸收儒教、道教和佛教,直到19世纪末之前韩国人的文字生活也以汉字为主,甚至西方近代文化最初也是从中国传入韩国的。
但是,中韩建交以后的中韩文化交流一举改变这种近乎单向性的文化流向,开创了中韩文化双向交流的新时代。一方面,所谓“韩流”席卷中华大地,以独特方式结合东西方艺术形式而形成的韩国大众文化产品备受中国人民广泛喜爱,其影响超越影视节目、音乐、舞蹈等领域,现已波及到语言、服装、饮食、整容等各种领域,促进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8]。另一方面,在韩国也出现“汉风”或“中国热”,中国文化在韩国重现雄风[9]。
中国人学韩语、韩国人学汉语的热潮着实史无前例。在传统时代,韩国人学汉语可谓不少,但主要限于上流社会,而中国人学韩语,难寻历史记载。但是,现在,韩国有120多所大学设立中文系,还有不计其数的汉语补习班和汉语家教;中国有40多所大学设立韩语系(专业),还有数不胜数的韩语补习班和韩语家教。2003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韩国人达1.9万人,2004年又增至2.1万人,居世界各国之首[10],而参加“韩语能力考试”的中国人也渐趋增多。
中国人留学韩国、韩国人留学中国的规模同样史无前例。在传统时代,曾有不少韩国人留学中国,但人数还是十分有限,留学人员也主要限于上流社会,而几无中国人留学韩国。中韩建交后双方留学人员迅速增多,2004年初,在韩中国留学生约5600人,在华韩国留学生约4万人。两国留学生在韩国或中国的大学学习语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正在成长为今后中韩交流和合作的生力军。
中国的韩国研究机构、韩国的中国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遍布中国和韩国各地。中国许多重要大学都成立了韩国研究中心、韩国研究所或其他韩国研究机构。韩国也是如此,许多大学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研究所或其他中国研究机构,其中有国立的,大学自立的,还有民间的。这些研究机构研究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其他方面。此外,还有许多不属于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也从各自的需要出发研究韩国或中国。2004年12月28日,中国在汉城成立的“中国文化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它作为中国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将为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11]。
大量有关中国和韩国的图书(专著、译著、通俗读物、论文集、文献资料等)和杂志或在韩国出版,或在中国出版;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国内、双边或多国)或论坛(官办或民办)接连不断。
此外,中韩两国省、道之间、城市之间友好关系的制度化(已超过70对)、大学之间的校际交流关系的确立、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等,也为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也十分活跃。两国人员交流达到空前水平。2002年和2003年两国之间人员交往都超过250万人次,2004年已接近300万人次,中国已成为韩国人第一大出行目的地,而韩国也成为中国人十分喜欢的出行目的地,2002年以来每年访问韩国的中国人也超过50万人次[12]。
4.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从上可知,中韩两国关系在过去的1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但是,为了中韩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应该认识到两国之间尚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列举其中一些重要问题。
(1)历史问题
中韩两国作为邻邦相处数千年,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历史问题十分自然。这几年热点之一是所谓高句丽问题。在高句丽的历史地位问题上,中国学者之间、韩国学者之间、中韩学者之间有各种不同观点。大致可归纳为:认为它属于韩国历史;认为它属于中国历史;认为它属于作为相对独立的历史共同体的辽东的历史[13];认为它应当“一史两用”。
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不同观点,应该说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将历史问题现实化,将学术问题政治化。例如,将历史上的国界与当前的国界联系起来,或者把某种学术观点当作谋求改变目前国界的一种政治图谋,或者根据历史上的国界试图改变目前国界,都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历史问题,不能指望时间倒流。
另外,在历史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应当摆脱狭隘民族主义观点,提倡尊重历史事实;应当反对动辄给争论对方扣上某种政治帽子的做法,提倡百家争鸣,以理服人。中韩两国不应该让1-2千年前的历史问题影响现在和未来的中韩关系,而应当立足现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东亚新秩序问题
在历史上的东亚,中国曾经以“册封朝贡关系”维系与周边小国的关系,运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秩序。在这种东亚世界秩序下,中国被看作是宗主国,而其他国家被看作是藩属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期间内,中国国家与韩半岛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种宗属关系并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从属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独立国与独立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但又不是平等的国家关系。
现在,东亚各国所向往的不是这种不平等的国家关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通常被看作是一条国际准则。但是,一般来讲,中小国家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而大国强调大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中国不仅是世界性大国,而且是地区性大国。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在东亚国际秩序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中国重新成为东亚中心国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大。
相比之下,韩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定位应该是“世界性大国、地区性小国”[14]。韩国借助经济力不断增强(韩国GDP在2003-2004年居世界第11位),在经济上已成为“世界性大国”。但是,韩国处于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包围之中,因而它在东北亚地区将“永远”是“地区性小国”。结果,韩国虽然在地理上处于东北亚的中心位置,但是不可能成为东北亚的中心国。
将出现何种东亚新秩序,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美国的介入、美日同盟的加强、美韩同盟的存在、俄罗斯对东北亚事务的关心等因素交错在一起,使东北亚、东亚局势变得格外复杂。韩国国内最近几年围绕“亲美还是亲中?”的争论实则与正在构建中的东亚新秩序有密切关系。不管怎样,中韩两国加强相互理解与合作,将有助于构建符合东亚各国人民利益的东亚新秩序。
(3)相互信任问题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并非易事。中韩两国之间虽已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但在某些问题上尚需增进相互信任。一个典型事例是不少韩国人对中国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的立场仍然持有不信任态度。众所周知,自从1992年“中韩建交联合公报”公布以来,中国政府支持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的立场始终未变,中国最高层领导人也多次重申中国政府的这一原则立场[15]。但是,一些韩国人就是不相信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认为中国反对朝鲜半岛统一。
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确,一些中国人以南北越南统一后发生过的中越之战为由反对朝鲜半岛统一。这种基于简单类比的推论并不可靠,但一些中国人担心统一后的韩国与中国关系恶化,实可理解。但是,那只不过是他们个人的观点,绝不是中国政府的立场。
中国政府支持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的立场,是“高瞻远瞩”东北亚地区各国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战略思考的结果。那些反对南北统一的中国人和不相信中国支持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的韩国人应当认真研究和深刻领会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的战略立场。
(4)经济关系中的问题
中韩经济合作与交流正在健康发展。不过,有三个问题尚待中韩双方携手解决。
其一是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之过大引起中方忧虑。这的确是中韩贸易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发生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干预,而是由于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一般认为,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对韩贸易逆差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其二是韩方对本国经济对华依赖性之增大表示忧虑。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中韩经济关系的发展为改变韩国经济过分依赖于美国和日本的状况提供了机会,而且随着中韩两国产业结构调整,韩国对华出口与中国对外出口之间的联动机制问题也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其三,随着中韩两国贸易结构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下降,竞争性上升,两国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两国在WTO体制下推进相互之间的自由贸易与公平竞争,建立有助于实现双赢的分工合作机制。
(5)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中韩建交后的10多年,是中韩数千年文化交流史上两国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人们已对中韩文化交流史作了大量研究,但是为了进一步推进中韩文化交流,尚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里要指出三个问题。
其一,是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异同。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强调韩国文化属于中国文化圈,但是对有别于中国文化的韩国文化特点的研究还很不够。
其二,是韩国固有文化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在迄今为止的中韩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对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是对韩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没有多少研究成果。
其三,在当前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中,人们侧重于对中韩文化交流形式与规模方面的研究,对中韩文化交流内涵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现代文化与韩国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结语
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符合中韩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韩两国之间虽有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只要两国政府和人民高瞻远瞩,求大同存小异,互帮互助,扬长避短,必将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共创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两国和整个东北亚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做出贡献。
--------------------------------------------------------------------------------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本文的简要内容见朴昌根:中韩关系,《社会科学报》(2005.1.27)第7版;本文主要内容以“中韩关系正在健康发展”为题将刊于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韩国研究论丛》第12辑(待出版)。这里,主要补充了第4部分即“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2]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网站:中韩关系概况,http://www.chinaemb.or.kr/chn/zhgx/jlxz/t81001.htm
[3] 中韩联合声明,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7-09/26/322205.html
[4] 金韩奎:《韩中关系史》,韩国,阿尔凯出版社,1999年,25-31。
[5] 韩国对华进口首次超过对美进口,http://www.yonhapnews.co.kr/news/20050111/040302000020050111120046K3.html
[6] 赵显埈:韩国对华投资10年的重新评价与展望,
http://www.koima.or.kr/jiran/korea/magazine_contents_file/405.pdf
[7] 赵显埈:韩中经济交流的扩大与变化,[韩国]《世界经济》,1(2004),63-73。
[8] 朴昌根:“韩流”发生原因初探,[韩国]《韩民族论坛》,2003年秋季号,96-102。
[9] 薛颖:在“韩流”之源体验“汉风”,《参考消息》,2005年1月13日。
[10] 有关数据见: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在复旦大学的讲演(2004年5月27日);[9];中国驻韩大使李滨在韩中友协的讲演(2004年1月15日),协会会报,4(2004),见http://www.korea-china.or.kr
[11] 亚洲首个“中国文化中心”在汉城开馆,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514/node516/userobject6ai214538.html
[12] 有关数据见:[10];中国外交部网站:中国与韩国的关系,http://www3.fmprc.gov.cn/chn/3017.html
[13] 参看金翰奎:《辽东史》,韩国,文学与智性社,2004年。
[14] 笔者在200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韩民族论坛上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参看朴昌根:南北关系的未来展开方向与中国的作用,《第五届世界韩民族论坛论文集》,2004年,298-305。
[15] 《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第五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尊重朝鲜民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愿望,并支持由朝鲜民族自己来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
(2005-07-05)